分享~  果如法師佛七開示    


 


◎緣起


 兩個月前,我應邀至法鼓山美國象岡道場主持一次念佛禪,我發覺在那五天中,來參加的人(約六十多位),一方面以佛號聲攝受自己身心,一面又能夠起觀照,來參究生命的實相是什麼?多數的佛友從這種修行之中,反而更能攝受身心,體驗到念佛與參禪,法雖不同,證悟真心實無二別。所以,這次玉佛寺的佛七也將以此念佛禪的方法,讓大家有機會來學習不同的方式來念佛參禪。


 


 其次,我發現修行時,很多人因為沒有得到真正的指導,不知道各各法門的殊勝方法或次第,因此多會著在相上用功,或是心外求法,結果往往愈修離道愈遠。因此,這次念佛禪七也要打破大家這種糊里糊塗、盲修瞎鍊的修行方式。這七天,我會告訴大家如何從每一念中,正確去萌發我們的初發心,然後藉著念佛或參禪的修行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利。希望在座法師或菩薩要好好珍惜這一次的因緣,如果錯失對你們來講是十分可惜的。


 


 ◎殊途同歸


 許多人將念佛與參禪當成不同的修行法門,其實佛陀所教的每一法門,都是希望眾生能夠藉此來明白「清淨本心」,了知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就是本來面目,然後從稱性起修中達到真正的解脫。既然,修行是為了悟得自己清淨的本性,只要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無論使用那一種方法都一樣,都可以帶給我們同樣的體驗,與體證,正所謂殊途同歸。所以,如果有人說:「法有二法」,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真正的佛法只有一味—即解脫味,法門不同只是佛陀應病與藥時的差別罷了。因為每個人的煩惱、根器都不同,根據每個人的心性,佛陀會給予不同的教誡。因此,除了念佛、參禪外,尚有諸多法門如念咒、誦經,乃至拜懺等,法雖有差別,並無高下之分,最終都是為使我們明心見性,了悟生死。


 


◎依止善知識


 眾生也不要隨意就認定自己根器不適合修某個法門,或適合修那一種法門。你們會這麼認為,是因為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或者是沒有得到真實的指導,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與態度,因此,修行時就起心動念,不是心外去求法,就是從著相去用功,結果愈修行,身心所著的東西愈大,最後離道就愈遠,也就更無法體驗佛法真正的殊勝處。也許有人在修行過程中,可以得到些許身心的覺受,但是一遇上生命中重大的橫逆或障礙時,身心馬上又做不了主而被境所轉了,於是就自認為煩惱重、智慧少,所以修行不得力等等,久而久之,對所使用的方法就失去信心了。


 


 還有些人讀經研教後,便依文解字,就照著經教上所說的去修,事實上根本不了解文字背後的意涵,也欠缺真正有體驗的人來指導,因此,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面臨身心轉變時,往往就不知如何是好。譬如念佛的人就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到底,以為如此就可以一心不亂,究竟成辦,至於什麼才是老實念佛、一心不亂根本都不懂,就只會跟著大家一直念佛。


 


 很多人甚至一開始學佛起修時,就用錯了心。修行若以生死妄心來攀緣追逐,不管你用那一種法門,終究無法與我們真心,或諸法實相相應。為什麼?因跟果不合,既然因地一開始就不對,如何能得到清淨的果位。


 


 所以,修行時除了應具備正確的知見及初發心外,還需要善知識的一旁指導。一位有真實身心體驗的善知識,對修行者而言,就如同航海者的岸上明燈一般,他可以為你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你不致迷失或沉沒在茫茫修行的大海中。


 


◎以真心為因地心


 現在先跟大家講,什麼是正確的發心,以及如何以不生滅的真心,作為我們因地心而來修行。


 


 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什麼是修行,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來,聽到師父要大家發心念佛,就以為專心、大聲念就是發心—這是不正確。還有一類人往往將分別心、妄想心、攀緣心、計較心當作真心,因此用功時,就想著要求生淨土,得到究竟解脫,這種將妄心當成真心來用功也是錯誤。經典告訴我們,以錯誤的因地心為所緣來用功,而希望求得佛果,就好像蒸沙成飯一樣,永遠不可能達成。


 


 什麼叫做發心?發就是發明發現。發現自己的這個心是什麼。那究竟我們的心是什麼?


 


 華嚴經中提到,佛陀開悟時曾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性,但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我們的心本來是與佛無二無別,現在則因為在迷中,而成為凡夫。而真正的發心就是去發現我們與佛無二無別的真心,也就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並不只是為了個人遠離了生死煩惱,甚至究竟成佛而已。它是一種大願心,希望一切眾生可以離苦得樂,而成佛只是在利益眾生過程中,自然累積,所謂水到渠成。所以,這個成佛並不是向外祈求,或刻意造作,如刻意培福培慧,積功累德等等,到達圓滿,然後才有個佛可成。


 


 所以,發心不是只求個人消業障、求福報,或為自己免於三界六道輪迴而希求了脫生死。乃至於有人雖然發了菩提心,但只要心還執著有佛可成,想藉修行去取得什麼,或捨掉什麼,達到成佛的目的。只要大家發這樣有所求的心,其實都是妄想心、生滅心、或生死心,而不是發真正的菩提心。


 


◎本自圓成


 所謂菩提心真正內涵就如佛陀在華嚴經中所云—人人本來具足,而不假外求、不假造作、也不假方便。既然本自圓成,所以修本無所修,證亦無所證的。而所謂修行只是為放下自己種種計較、分別、妄想、執著等,只要一朝能夠放下,當下就圓滿具足,自然圓成了。


 


 「佛性本來具足」—佛陀如此告訴我們,但是多數的人仍然不能肯定,也不敢承當。因此,常常就著在相上不放,當被執著所困時,就會認為自己很可憐、煩惱很重、智慧很淺、所以,一定要用功修行才能夠「究竟得成」。殊不知,在起心動念間,就已背離了我們自己的真心。如果他再著這個相去追逐,也只不過是在妄心上起妄,如此就真的成了「妄妄」仙貝,永遠找不到我們的真心了。


 


 所以,我們無論是念佛、參禪,乃至誦經或做任何事情時,都不可以忘記自己的清淨本性與佛是無二無別的。


 


 ◎妄心即真心


 禪宗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指我們現前當下的這個心其實是跟佛一樣的,即使是妄心也還是與佛無二無別。


 


 既然這個妄心實際上與真心並無差別,被稱為妄心也只不過現在多加了一層妄所致。就如同在座的女眾菩薩們,未嫁人 時稱做 小姐,結婚生子以後,人家稱你們太太。有的年紀更大的還被人尊稱阿嬤,不論是阿嬤、太太、還是小姐,名稱雖然不同,但實際上還是同一個人。


 


 同樣的,所謂識心其實也是真心,只因一念迷,現在變得會攀緣、會計較、會分別罷了,因此,現在被我們稱為妄心。只要,你們藉修行方便,放下內心種種分別、計較,以及自我執著,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然後如實了知諸法實相本來空寂,則清淨真心自然現前。


 


 所謂,一念念佛,就一念是佛,因為在那一念,你已經能夠藉著佛號,念到見到自性佛現前。若能持續用功,念念都見佛時,則當下你那個念就是清淨,與佛無二無別了。


 


◎緣念真心而修


 因此,修行應時時刻刻,從自己身口意三業的造作中,反觀或反聞自己清淨的本體是什麼。如果離開了清淨本性向外追逐,不管逐什麼相,依何種法門,永遠不可能找到自己真心。


 


 例如念佛禪的修行方式,就是藉著一句佛號,持續專心誦念,使得身心達到統一時,然後用反觀反聞自性的方法,去參究眼前能夠念佛的究竟是誰?佛法告訴我們,現前用六根去見聞覺知,有分別、執著、貪念這個生死人,其實是不生死的。究竟為何是不生不死的呢,所以,要參。在參究過程中,見到仍是有生有死,那就不是我們要參究的答案了。


 


 佛陀也在楞嚴經提到,眾生往往不了解生死及解脫兩種根本。因不了解六根是生死流轉的根源,所以會依著六根攀緣六境,如眼睛見美色當前,就起心動念,然後,很多東西像感受、煩惱、障礙等等就跟著來了,心也開始分別計較,最後,在種種貪念或瞋恚交雜中,隨業生死流轉不已。因此,我們需要藉著修行來放下種種執著貪求,才能發現自己真心。


 


 但是修行又不能著在相上用功,否則再精進也很難得力。因為你有所厭惡,就有所貪愛,例如厭惡世間種種苦難、身心種種苦惱,所以發心修行,希望得到清淨解脫,這樣的發心看起來很好,但是還是落在分別、攀緣中。真正的用功修行,是要我們不要去心外求法,如果逐相而修,不管你再怎麼用功都叫做魔業,跟魔相應了。


 


 那要如何用功呢?是否要離身心另覓菩提?如果你又落在這,以為離開身心,生活當下,去追逐一個清淨心,或以為別有一個很殊勝的法門可求,那又如同六祖所說,離世覓菩提根本不可能。因為,你想離開眼前當下這個身心,或生活,另外去追逐一個清淨心,這也是妄心。


 


◎稱性起修


 要如何能夠不離妄,不逐妄,又不為妄所拘?


 剛才我講過,佛在楞嚴經告訴我們,眾生不知六根為生死根本,於中起心動念而有六道的輪迴。所以,要離開生死,首先要正確去了解這個六根。佛陀告訴我們,六根也是我們的清淨本心,解脫的根源,我們就要在這老老實實的去悟,去修。


 


*怎麼悟?


 就是將六根旋轉過來,反轉回來,讓它成為解脫根本。譬如原來我們的六根常於六境中起種種分別計較,然後,生死流轉就隨之而來。現在將它反過來,在根塵對境時,不去追逐世間五欲塵勞,也不起分別心,改以觀照我們自己清淨的本體是什麼。如念佛時,就認真的念,然後在淨念中起觀照「心所念是什麼?」千萬不要起任何攀緣計較,也不可落在身心相的貪求。有人念佛時,會覺得身心很清涼、安然,心的佛菩薩越來越清楚,越來越紮實,這些當然都很好。可是它只是「定」的過程作用,並沒有相應到自身真正的慧。也許定中感覺很好,但不再持續用功時,這樣的覺受很快就不見,因此,這個境根本幫不了真正的大忙。所以,我們用功的時候,不應停留在這個境界中,而應稱性起修。


 


*什麼叫稱性起修?


 就是緣著自己的真心來念佛,念時不要有分別,只知道自己清楚在嘴念,心、耳朵都聽得分明,過程中也能真實感受身心的轉變,例如自己的妄想、昏沈、雜念,甚至所謂初心、妄心、剛強的心等等都藉著一句佛號聲集中、柔軟了。這些轉變你都清楚,可是不要去攀緣它、不要去執著它,繼續只是用我們自己的心(這時候,以一種沒有分別狀況的心)來反觀—我自己的真心究竟在哪裡?佛說我們具足像祂一樣的智慧、妙心,它究竟在那?既然這妙心是圓滿、具足、常、樂、我、淨,以及種種的妙功德、妙智慧,為什麼我的身心自己體驗不到?這就叫反聞自性,此時,放下了一切的妄緣、執著與分別,然後直緣你自己清淨的心,然後來參悟它。


 


 如果我們不能在自己清淨的心地上去下手,而是藉著其他法門,從相上一點一點來去除種種妄想、分別、執著,當然也可以漸次見到自己的本性,只是這種用功方法不僅耗時,而且在過程中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行深般若波羅蜜


 希望在座的法師菩薩們,修行時要掌握住真正的用功心法,就是從你的清淨心起一念,然後直觀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就如《心經》面提到,觀自在菩薩為何能夠觀自在,因為祂能夠稱性起修行故。


 


 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即就是用智慧,例如我們念佛時,放下一切執著,不去起分別,老老實實的稱念佛號,這就叫做「行深般若波羅蜜」。然後心念不起分別當下,進一步去觀照諸法實相本自空寂,本自如如,本不生滅,能夠知道一切諸法當下不離我們的身口意,不離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夠如實了知本不生滅的真心,即「照見五蘊皆空」。


 所以,經典處處顯示一個很殊勝法門,只要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就可讓我們的修行可快速得力。


 


 ◎真正的念佛—大勢至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時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淨念相繼」,就是你每一念每一念都只有這個佛號。當然你很用功認真修行的時候,清楚身心的轉變,但不執著,也不要只停留在這裡。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若能如此憶佛、念佛,則當來必定見佛。所謂憶佛,就是時時刻刻與你清淨的心相應。而念佛就是時時刻刻能夠從你的清淨心流露出一種真實清淨的觀照作用。


 


 念佛的「念」是指身口意的妙用,念時要都攝六根,從憶佛、念佛下手,亦即不離開清淨心,透過清淨心化成身口意,在生活中產生種種的妙用。當我們專一念佛時,能夠暫伏識心的分別,而與阿賴耶識的清淨相相應。此時本體的清淨光明諸妙用,可以經由我們見聞覺知中展現出來。這是因為識心暫時停止作用,當根塵相觸時因無識心的分別,故能打破物我的藩離,消融自我中心,使得內外統一、身心一如。而放下生命的長期負擔,眼前山河大地頓現,因此感覺自己的身心,乃至外境都無比親近,如此身、口、意都沒有離開佛法大用下的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


 


 所以,只要心不離此法門,時時刻刻不離清淨心,而繫念一法,專注用功在當下,處事待人時都不可稍離,久而久之,功夫自然純熟,不管念佛、拜佛、打坐、誦經等,心都能止於一處。自然由定中生妙智,如此定慧均一,生活自然可以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此用功念佛,才是實修。其實不只念佛,一切法門的修持都不可離開上述說明。


 


◎佛法不難


 在座有很多人每天都會念誦心經,經典,甚至我也曾教導你們如何憶佛念佛的方法,大家也花了很多時間在念佛或參禪,十幾年過去,什麼體驗都沒有,連念佛的好處也不知道。這要怪誰?怪佛為什麼將法弄的這麼難嗎!


 其實佛陀的法門不難,是我們自己的心把它複雜化了。所謂直心是道場,念佛就要用直心,也就是專心一意的念,但你們在念佛時,就去想什麼時候我可以消業障?什麼時候阿彌陀佛會來灌頂我?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會來接應我?什麼時候可以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會不會去西方?如果,你在用功的時候還有這樣的念頭,這就叫做妄念、生死心,妄念、生死心起來就代表你的功夫沒有了。以生滅心來用功,就會落入相上的攀緣,有相修是很苦的。而且你心愈妄,愈求感應,愈無法與無相相應。


 


 所以,大家要把自己的身心真正用在道業上,不要再攀緣分別,只要等你真正放下這一切時,所有你原求不得苦的,它反而會自然具足。譬如普門品中提到,只要有人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祂就會尋聲救苦。為什麼?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心轉變以後自然就具足這份力量,及福報與智慧,因此遇到一切災難,如八橫九難時,就會化為烏有。而且自然,你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甚至求官位得官位。


 


 像家師聖公老人,他初到台灣時什麼都沒有,甚至在軍中,因為物資缺乏,大部分只穿內褲或短褲。他愈是無所求,反而現在什麼都有了,建設法鼓山,弘揚漢傳佛教,弟子遍及東西方。你看他老人家走的時候有多少人傷心,送去荼毘時,看到那些整路跪拜的人,就是王永慶甚至老蔣過世時都沒有這麼風光。你們想一想,如果他老人家只要有一絲絲為自己而求,能不能有如此成就?所以,大家如果擔心求不到想要的名利等等,或者覺得自己業障深,身體多病痛等等,因此,苦啊,苦不完啊。其實,只要你們努力用功,待業緣轉時,一切自然具足,就如人人本來具足像如來智慧德性。而且這個苦最後也變成極樂,因為極樂世界其實不待阿彌陀佛來莊嚴,而是我們本來有的,只是大家未發覺。


 


 今天早上這一段話,非常非常重要,希望這幾天你們就是要用這種心態來念佛。也就是真正的發起菩提心、發起大願,然後,以真心為所緣,去起般若妙用,然後在短時間內可以真正驗到修行真正的妙處。


 


 



阿彌陀佛!


感恩邱秀美師姐的傳閱,果如法師佛七開示的分享專題


我也希望把這麼好的『法的開示』與大家分享


                                                                                   常澄合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太妃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